动态 | 公告 | 征文 | 媒体
现在位置:首页 > 建所60周年 > 征文
 

不要仰望,请走近看

谢小波  活体分析化学实验室

    不要敬畏于“中科院”的盛名,远远地仰望,请走近看,你会发现我们化学所,美的不仅仅是花园中那一树树的海棠和樱花,宏伟的不是高楼大厦,高大上的也不仅仅是拥有多少精密的仪器设备,“牛”的更不仅仅发了多少顶级期刊的paper,负责了多少重点项目以及拥有多少院士和杰青。那你一定想知道到底还有多少东西,让我们化学所人骄傲吧,此文仅以个人亲身所感所历献给所六十周年庆典——题记。 

  追忆和化学所的缘分,还得从报考化学所之初说起。那时的我总是向往外面的天地,广阔、自在,而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化学所,我们那里称之为“北化所”,作为是中科院化学四大所之一,位于首都,恰是理想的选择。我们学校当年的保研名额出来得较晚,恰好赶上第二批面试的尾巴,虽然算是赶上了,但心里总免不了惴惴不安,毕竟“中科院”的盛名在外。面试时间正值十一,好不容易抢到一张坐票,历经三十多个小时到了北京出乎我的意料,六点多的北京天已大亮。第一次出行出乎意料的顺利,没有摸黑赶路,还遇到了热心人指路,给了我心底带来了一丝从容和安定。从北一街的巷子一路走过去,到尽头才看到“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的标志,其实我不止一次想象过化学所会是什么样子,可是见到时还是不免惊讶,和我想象的各种气派森严相去甚远,反而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很适合安静的学术和科研。门卫大叔放行后,我才匆匆赶去研究生办公室(当时在2号楼),之后就是例行的体检、面试以及各实验室特有的交流方式。犹记得当时看师兄师姐们引经据典,各种反应机理信手拈来,真是N个崇拜呀!崇拜完了不免自卑,自卑完了不免期待,期待自己以后也可以这么“牛”!  

   如今我到所里已近四年,来之前的惴惴不安和畏惧,恍惚随着渐渐远离,我们不再只是崇拜敬畏“中科院”的盛名,而是开始有了身为中科院化学所的一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之骄傲。不可否认,最初吸引我们的或许只是这个地方在学术方面有多“牛”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中科院”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羡慕、崇拜、喜爱得不掺一点杂质却没有一点点真实感,我以为这些都是疏离的“远观”导致。后来,我们发现这里不是只有冷冷冰冰的瓶瓶罐罐、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具有人情味、有鲜活力,为之努力和奋斗的人。在化学所这几年,我们也许努力过,失败过,迷茫过,也曾抱怨过,沮丧过,当回过头看时却并不后悔这段经历,这就足矣。当来到这里,和化学所相遇,我们之间的缘分就开启,无关这是一场邂逅还是一场磨砺。早出晚归的三点坐标生活不乏那些让我们欣赏和感动的景、物、人。记忆中,那海棠花开一树树的美景,奥森健步走、中秋游园会及厨艺大赛、新年晚会等点缀性活动的热闹,还有陪伴我们日日夜夜的瓶瓶罐罐、实验服和实验记录本,更有数不清的记忆待我细细道来。  

  有时候,许多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总是让人无比温暖。比如,每天伴随着晨曦入所,迎接我们的总是保安大叔的微笑,深夜目送我们离所的也是他们。杂乱无章的自行车总会一辆一辆被他们放得整整齐齐,偶尔遇上不会使用打气设备的同学,他们也会欣然上前指导。所以,放假期间,大家都习惯把自行车放在所里,不得不说我们所的安保系统真是杠杠的。话说保洁阿姨们也是蛮可爱的,明明自己也不是多强壮,看到力气小的姑娘拧不干拖把,还总是热心帮忙。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男生太少一直被引为分析室的憾事,偶尔有啥换水和搬仪器的重活,就连导师都不得不亲自上阵,幸好我们所有一群敬业的钢瓶师傅们,每次把气瓶送到实验室后都装得妥妥当当,不然真无法想象我要怎么拖着钢瓶上六楼。  

  或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那些奔走在化学所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们,朱起鹤院士已九十岁高龄,但几乎每次重要的学术报告都的身影,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要说不令人感动是不可能的。王光辉老师算是我最熟悉的一位,这还得益于我们组的研究方向是质谱领域,作为质谱领域的前辈,他主讲的有机质谱裂解机理一直广受欢迎。从质谱中心左侧大门进去,左边的第一个位置,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位老爷爷,在耐心地为学生解答问题或加工仪器装置,那就是王光辉老师。记得前年我们组有幸和王老师同行去了三清山,回程时我们几个年轻人都快趴下了,八十高龄的王老还精神奕奕,说来真是惭愧!惭愧之余,我们实验室也兴起了健身锻炼的热潮,毕竟健康的体魄是做科研特别是化学研究的必备条件。登山途中,听王老师谈起他当年下乡的经历以及我国质谱仪器现状及同国外的差距,再看到他老人家在质谱行业所做的贡献以及为国内质谱仪器发展所做的努力,我想这或许才是他退休之后还愿意回来工作的真正原因吧。或许是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经历,他们这一辈老科学家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精神,认真、严谨、执着以及对科研的纯粹热爱。和这么认真的前辈比起来,有时我会觉得自己真是太惭愧了。以前,我总为自己没干好某件事找理由说是没天赋,可“努力不够,天赋何辜?”所以,我很荣幸,我走近并走进了这里。  

  何为科研圣地,也许就是这样的地方,前有前辈尚可仰望,教化你我,后有新生代的科学力量正在崛起,激励你我。在化学所,十一点左右还亮着灯的实验室和办公室比比皆是,听张建玲老师讲述过懂事的女儿陪她到深夜的故事,听导师夸过思考问题走错办公室的杜老师,还看到过深夜奔走核磁室、电镜室的研究生们,类似的例子数之不尽。班级微信群里,晚上十点之后,借试剂蹭仪器的似乎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晚归的路上遇到还会会心一笑:“你也现在才走呀!”当年的各种崇拜,在看到和亲身经历之后,才觉得前辈们取得这样的成绩理所当然,或许只有走近然后再走进看,我们才会了解没有谁的成功不需要努力,我们看到的一切paper、成果和荣誉,无不是数不清日日夜夜辛勤的结晶。至此,我只想问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属于谁呢?”当然面对这样的环境,压力也是难免的,我们只能学会去调节、去适应。闲余期间,可参加一些所内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健步走等活动,或者约上师兄弟姐妹去新建的地下乒乓球室挥几把汗,给身处压力下的自己一个释放的机会。总之,努力有之,压力有之,幸福快乐亦有之!  

  回想这几年,我们也确实成长了许多,从最初的课题选择到文献材料收集,再到实验设计,中途遇到难题,尝试解决,以及撰写投递修改等,整个过程虽然磕磕碰碰,但在这个过程,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科研的思路和流程,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担当,会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实验和未来,主动思考、解决遇到的难题,不再想着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或者依靠谁。对于一些自己不擅长的方向,我们也不再畏惧,觉得学有余力就去努力掌握,反之,正如我们导师说,化学所的平台真的很好,我们就算不懂,也可以找到这个方向的专家,我们不用畏惧没有涉足过这个领域。学科交叉融合也是现今和未来科研的主流;那么,在此趋势下,敢于接受新挑战、善于利用新工具就是科学进步的保障。走进来看,是不是那些所谓的不熟悉、不擅长也不怎么可怕。化学如此,生活亦如此,求仁得仁固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生活的变幻莫测和不确定性却未必不是另一种美。我们在追求更高的目标以及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尝试跌倒站起,这就是成长,就是突破,也是在丰富自己的知识与阅历。在这一路上,有包容的环境和先进的仪器设施,有精彩不断的学术报告,有各领域的专家,有同伴之间的相互陪伴、勉励,真好!愿我们所越来越美,越来越好,越来越“牛”!  

 

谢小波,活体分析化学实验室

2012级硕博研究生,导师聂宗秀研究员

邮箱:xiexiaobo2008@iccas.ac.cn

© 1956 - 2011 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554001 010-62554626
Baidu
sogou